全国农技中心组织茶叶技术专家组走进林芝——为西藏茶区“把脉” 促关键技术落地-世界杯365买球

世界杯买球首页  ››  茶叶信息  ››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茶叶技术专家组走进林芝——为西藏茶区“把脉” 促关键技术落地

2022-09-07 10:17:5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清新 王田

全国农技中心专家组在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查看茶叶生长状况。龚春梅摄

提到茶产地,很少有人会想到西藏。高寒、低温、空气稀薄与茶叶喜暖的特性似乎相去甚远,然而西藏茶叶种植历史已有50多年,这里海拔高但纬度低,气候温暖湿润,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积累,茶叶口感清香醇厚。

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西藏的茶产业却尚在起步阶段,优质好茶叶“躲在深闺人不知”,背后有着诸多原因:例如,种植品种多而杂,整体效益较低;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专技人员、从业人员不足等。

为推动高原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技中心”)多次走进西藏开展茶叶技术服务工作。今年8月中旬,西藏茶叶主产区林芝市,又迎来了一批“把脉问诊”的茶叶技术专家。8月7日—15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茶叶技术专家组,赴当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聚焦西藏茶区突出问题,推进茶叶种植适宜品种筛选、生态茶园模式集成创新、低氟高品质茶叶生产等技术应用,培训培养高原本土茶产业人才。

分批改造选新品,发掘优势做工夫红茶

从西藏林芝市去往波密县波密乡易贡茶场,须经色季拉山过易贡藏布河。经过4个小时车程,专家组到达此行调研首站易贡茶场。茶场周边植被茂密,雪山与千年古柏交相映衬,带着雪域高原特有的纯净生态。

易贡茶场是西藏第一个茶场,茶园平均海拔22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园。2021年5月,茶场以优越的自然茶园风光被评为“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

“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全年漫射光多,再加上土壤呈酸性,种出的茶叶含有大量氨基酸,口感好。”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邓余良说,但由于茶叶品种多且杂,受地域、交通、劳动力等因素制约,西藏本土茶叶生产成本较高,产品优势并不突出。

“茶园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建的,茶树已经严重老化,产能到了极限,茶叶单产不高,和内地生产的茶叶相比竞争力弱。”易贡茶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凯说道,这些年新茶园在扩种,试过很多品种,但是存活率不高。

2015年起,西藏将茶产业规划为西藏重点发展的十大农牧业特色产业之一,因地制宜在林芝市波密县、墨脱县、察隅县和易贡茶场、察隅农场“三县两场”布局产业区域。目前,林芝市茶叶在田面积5.40万亩,可采茶茶园面积2.19万亩,并在察隅农场、易贡茶场分别建立茶苗繁育基地。

在易贡茶场茶苗繁育基地,专家组发现该基地2年龄茶苗较多,而一般扦插苗1年苗龄最适合移栽,2年以上的扦插苗移栽成活率低。

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张瑛表示,受品种及采摘标准影响,氟含量超标是边销茶的普遍问题。由于西藏地区光温条件限制和整体施肥水平较低,造成茶芽生长期较内地茶芽更长、茶青嫩度更低,氟富集超标问题更易发生,易贡茶场就曾因氟超标问题造成生产中断。

“茶树树龄比较老,生产效率很低,应对老茶树进行分批改造,筛选种植能适应高原气候且含氟量较低的茶树品种。”在易贡茶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群峰给出建议道。

“当地茶产品应以发展工夫红茶为主,兼顾绿茶、青茶和砖茶。”邓余良表示,通过此行综合考察了波密县易贡茶场、波密县藏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园、察隅县农场、林芝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园的情况,发现目前当地茶产区主导品种——名选131、黄观音、金萱等都非常适合加工工夫红茶。一方面可以发挥原有品种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延长茶叶采摘期,便于雇佣采茶工,能有效缓解林芝茶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效率偏低的矛盾。同时,红茶具有耐储藏的优势,销售风险低;消费市场红火,利润空间较绿茶更大、附加值较高;原料可充分利用、适宜机械化;加工设备投资较少,适宜作为优势茶叶品类。

精准分类施肥,科学用药预防病虫害

“我们茶园以种植乌龙茶为主,还有白茶、茉莉花茶,一年采摘300多亩,收获茶叶2000多斤,产量较低。”在波密县调研结束前,专家组来到藏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园,该公司负责人陈伟介绍起茶园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情况,“茶园主要采用政府提供的有机肥,早期施复合肥,随后在6月和9月追肥两次。茶树没有特意打药,以自然生长为主,采用人工除草。”

这种茶园管理模式在当地并非个例,专家组在此行所到的波密县易贡茶场、察隅县农场、林芝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园均发现,茶树叶色淡黄不绿、分枝发芽较少、生长缓慢、开花结果较多,“缺肥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当地大部分茶园对茶树病虫害缺少早期监测,生产人员对病虫为害缺乏预防意识和防治知识,管理相对粗放,存在定型修剪不及时的问题,病残体得不到有效清除。除了波密县易贡茶场,在察隅县农场等部分水改旱茶园,也存在因排水不畅、田间湿度过大造成较为严重的死苗现象。

“随着茶树树体增大和采摘收获量不断增加,其生长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与当前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的矛盾逐渐凸显。严重制约了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的形成,尤其是缺氮影响茶叶氨基酸积累、抑制植株光合作用,影响良种茶园高产高效作用的发挥。”对茶树缺肥的情况,张群峰建议当地应对生产高端名优芽茶和大宗茶茶园分类施策:一是在采摘收获量较小的高端名优茶生产园中,以提质为目标,施用有机肥为主,重点通过优化有机肥种类和施用方法,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解决养分需求与供应的平衡问题。二是在采摘收获量较大的大宗茶生产园中,推广科学的茶园化肥管理技术,通过精准氮肥定额用量、专用配方肥料、有机肥部分替代、科学运筹(精准施肥时期、精准施肥位置)等方法,平衡茶园养分投入与产出,实现西藏茶叶提质增效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的发生有规律,提前预防比后期防治效果更好。”对调研中发现的病虫源基数逐年积累趋势,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杨云秋建议,加强对茶园病虫的早期监测预警,把握防治时期,防控病虫暴发的生物安全风险。尤其是生态茶园,应注重农艺措施、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等技术措施的协同应用,引导鼓励农牧民科学合理施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加强专技人才培养,打好高原特色生态茶品牌

从波密县出发到下察隅镇茶园农场,须过海拔4900米的德姆拉山口,盘山路蜿蜒高窄、崎岖颠簸,地图上不过360公里的路程需要10个多小时车程。这种交通不便、偏远人稀是林芝市茶产地普遍共有的特点。然而,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园管护、茶叶加工等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大。林芝市目前可采茶面积为2.19万亩,而全区仅有采茶工6150人,即使按每亩配备1名采茶工人的比例计算,目前人工已经严重不足,茶园无法做到应采尽采。专家组认为,随着新茶园陆续进入丰产期,用工缺口问题会更加突出,将成为影响西藏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科研推广专业人才匮乏。在调研中专家组了解到,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人员有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人;林芝市茶叶技术推广人员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人;察隅县茶叶技术推广人员1人;波密县茶叶技术推广人员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墨脱县茶叶技术推广人员1人。上述人员均非茶学专业出身,且多数还身兼其他农技推广业务工作。

此外,在林芝当地“企业+基地+茶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普及,多数农牧民仍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投入的方式获得报酬,处于茶产业链末端,在收入分配中获利相对较少,增收的幅度、广度较预期还存在明显不足。

全国农技中心园艺处高级农艺师冷杨建议,一方面,当地应突出农机农艺相融合,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在茶树品种选择及农艺措施配套上加强宜机化导向,探索机械化解决路径。对于大宗边销茶及发芽整齐、采面平整的茶园,试验应用小型机械采收,预计可省工90%。同时,加强品种筛选、全生育期管理及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使得产前、产中、产后有据可依,规范管理。

另一方面,应以茶产业为载体,建立一批农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采用理论教学、现场实操、在线交流、结对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茶叶生产技术实用人才。引导农牧民群众深度参与茶产业发展,鼓励通过建立家庭茶场和集体合作社等实现自主增收;使企业、合作组织与农牧民间形成更紧密的利益联系,保障农牧民在茶产业中的利益,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农牧民增收富裕。

记者了解到,针对西藏茶产业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三区三州茶叶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有望集成一套西藏高原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同时,充分发挥高原特色生态茶品牌优势,指导西藏开展生态低碳茶叶生产和认证,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激发茶产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茶叶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西藏现代茶产业建设。

(责任编辑:杜亚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