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了两年多,对农资媒体人的影响很大,最大的不利影响就是与“三农”的密切接触、及时互动大大减少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也是为媒体恢复做好服务进行准备工作,最近报社组织大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行业调研。调研对象除了农资企业,还有一类就是家庭农场。因为农资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我们“三农”媒体的“衣食父母”。
如果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家庭农场作为开始,最早一批家庭农场诞生已经快10年了,我们的确需要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制约瓶颈与现实需求,这些对于农资行业开展有针对性服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2014年3月,颜志荣注册创办了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优源家庭农场,是当地首批家庭农场。目前这个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流转土地800多亩,农业机械、烘干机、仓储、晒场等基本设备齐全。这个家庭农场以稻麦种植为主,2020年经营收入240多万元。李群勇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池淮镇丽群家庭农场成立于2017年,开化县是个著名的茶区,丽群家庭农场把茶叶作为重要的产业,还配套发展起农家乐与民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民宿大受影响,但他们的茶叶可以通过电商销售,保留了发展生机。
从这两个家庭农场的情况看,家庭农场的发展在接续前进。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家庭农场规模已发展至390万家,与2019年的80多万家相比,可谓增长迅猛。
其实,家庭农场的根基是家庭,有没有农场,农村家庭的存续发展都是要继续的。但“家庭”加上“农场”后,就带来过去没有过的巨大变化。比如家庭农场的标准一般要求经济作物或大田作物在30亩、50亩以上,土地流转期限5年以上;土地流转、农机具等相关投入50万元以上。从成为家庭农场的流转规模、投入规模标准看,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扩大了,实力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强化了农业基础,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乐章。当然,规模化不会简单等同于效益,还需要农业农村部门和农资、农技部门的精细、精心扶植、培优。去年,笔者在采访李群勇的时候了解到,浙江农业农村部门很想培育浙字头的“拳头农民”,打造“拳头家庭农场”,结果李群勇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在师从名师学习红茶制作的一众学员中脱颖而出,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制茶大赛一举夺魁。这为丽群家庭农场的茶品销售带来了有益影响。第一批和早期的家庭农场已经“出师”并开始“授徒”传帮带,大家抱团做大做强家庭农场阵营。比如颜志荣不仅自己精进种植技术,还通过技术、农资产品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成为当地“三农”领域的种植样板、意见领袖。不久前听说李群勇也在外忙着传授红茶制作工艺。
当然,家庭农场的正式出现也才10年,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家庭农场虽然规模和实力大有提升,但终究还不能摆脱农业受制于自然、农场抗风险能力弱的“天性”。这不,浙江丽群家庭农场最近就遭遇到严重的干旱。由于罕见的夏旱,没雨水加上高温,200多亩茶园面临着生死考验。李群勇说:“过去山上修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废弛,今年的台风也奇了怪,到我们这里都转弯溜走了,我组织人力连续三天在人工浇水,救助茶园。”问他有没有买农业保险,他说开化茶园一直有冬季的“冻灾险”,像今年的夏季高温旱情,谁也没想到啊!都知道目前的高温干旱是个全球性问题,但中国家庭农场、中国农业连着我们的心,作为农资行业媒体,如何为抗旱做一点工作出一份力,的确是需要我们发挥媒体的优势、作出媒体的努力。
第一批家庭农场值得农资媒体人关注、研究。于“乡村振兴”,他们是领头羊;于农资营销、绿色发展,他们是妥妥的kol(关键意见领袖),我们没理由不重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