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市场期待理性回归-世界杯365买球

世界杯买球首页  ››  业界时评  ›› 

化肥市场期待理性回归

2022-06-24 09:00:0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魏 萌

近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农资人发文感慨说:“一路走来,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文字下方,配了一条工人搬运化肥入库的短视频。在当前这种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下,相信这段文字道出了不少农资人的心声。

自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为化肥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能源、原材料、运费、人工等成本的大幅拉涨下,国际国内化肥价格一路水涨船高,部分肥种每吨的价格涨幅超过千元。这种似曾相识的行情,令许多农资人“梦回2008年”,并惊出一身冷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对于2008年农资人经历的那场“噩梦”,我们不妨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复盘:从2007年三季度起,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粮食与石油危机逐渐显现,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涨,制造业和居民生活成本循环上升,进而引发严重的全球性通胀。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化肥行业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从需求侧来看,粮食危机引发的恐慌情绪,使各国纷纷上调农业生产需求预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指数从94.2上升到117.5;而2020—2021年,这一指数从95.8上升到127.8,并在2022年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按照粮食价格涨、化肥价格必然跟涨的逻辑,2008年的国际化肥价格屡创新高,也刷新了国内农资人对化肥价格的想象极限。那一年,为了优先保障国内供应,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风险,国家先后5次调整化肥出口关税,最高时达到150%,化肥出口受到严格限制。

从生产端来看,在国际市场的传导下,我国煤炭、天然气、电力、磷矿石、硫磺等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全面上涨,国内化肥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以硫磺为例,我国进口硫磺均价从2007年年初的800元/吨左右推涨至2008年年中的近6000元/吨,使磷铵生产成本和报价大幅拉涨。原料价格和综合成本的高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同时出口受限又使企业失去了淡季产能的需求对冲,这些都为后市的崩盘埋下了祸根。2008年9月,国际硫磺价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从最高时的810美元/吨暴跌至55美元/吨,导致国内磷肥价格应声下跌1500元/吨。这轮发轫于原料市场的价格暴跌来得太过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在买涨不买跌的市场规律下,内销无望,出口受阻,国内化肥企业大量囤积的高价原料和基础肥几乎全部砸在了自己的手里。据不完全统计,仅原料一项,国内化肥企业的损失就高达156亿元,这相当于2007年整个磷肥行业盈利额的2倍以上。

回到当下,农资人面临的市场风险与2008年何其相似。这一次,“高高在上”的肥料价格是否还会像2008年一样急速“跳水”?农资人应当未雨绸缪,早作打算,避免像2008年一样的市场悲剧再次上演。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看,暴涨的另一面很有可能就是暴跌。大家心里似乎都明白,这场因“黑天鹅”事件而引发的原料及化肥涨价“盛宴”不可持续,随时可能变成一场夺命的“鸿门宴”。当前的化肥市场,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高价肥则犹如“烫手山芋”,企业都希望尽快出手,在落袋为安的同时把风险转移出去。上游企业坐拥资源,控制成本的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很大,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下游经销商和终端农户可以持币观望,规避风险。最终,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将汇集到处于产业中游而又没有原料优势的复合肥企业那里。在国内氮肥和磷肥产能依然过剩的背景下,这种“手里有矿,心中不慌”的产业格局和“上游涨价,下游观望”的市场现状,客观上会倒逼复合肥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但也会使一大批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加速出局。

对于农资这样一个天生具有为农服务属性的行业来说,微利是常态,暴利是病态,不求大起大落,平平淡淡才是真。因此,农资企业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合作共赢。越是非常时期,大企业越要有大担当,履行保供稳价职责,与世界杯365买球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而中小企业则不能选择“躺平”,而要苦练技术与服务“内功”,用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弥补资源短板,与大企业形成差异互补的良性市场关系。万般绚烂终将归于平淡。化肥价格从阶段性过热到回归理性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期望这一次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归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