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在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地方租了几亩地,这几天正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呢,还说前几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我这哪里是在和农化界的朋友聊天啊,活脱脱的农业专家。早稻是全年水稻生产的第一季,种好早稻对稳定双季稻面积、确保口粮安全至关重要,早稻绿田园,感谢这些有担当有抱负的农业人,请捎去我的祝福还有问候,这微不足道的爱,已是我所有。
洞庭湖南岸某地级市,半城山色半城湖,对粮食生产很重视,市、县、乡三级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市领导联系县(区、市),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粮食生产责任落到人、落到户。当地政府还奖励给粮食生产先进县、乡镇、种粮大户百万元的真金白银。整合了数亿元,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主要用在对早稻集中育秧机械抛插秧等奖补,推进双季稻为主的粮食生产。下辖某县在原双季稻国家补贴70元/亩的基础上再补贴200元/亩,有些乡镇在县补贴的基础上乡财政加补100元/亩。下辖某区对连片3亩以上抛秧秧田补贴1000元/亩,对连片1亩以上机插机抛秧秧田补贴2500元/亩,对成片开展双季稻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服务组织补贴100元/亩,对过去种苗木、草皮或鱼塘等改变耕地用途的农田,今年恢复水稻种植的补贴200元/亩。经济作物改种大田作物,自己手中多了粮食还有补贴可以领,何乐而不为呢?朋友说为了保障早稻生产的化肥需求,这里还落实了化肥淡季储备3万吨,安排补贴资金150万元,为保障粮食安全做了实事。
湖北朋友介绍,该省早稻种植也就200万亩的样子,播种期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因为农时紧张不能适期播种的早稻,要用短生育期的品种直播,一亩田播下8~10公斤的种子,以多穗保产量,生育期105天左右,确实够人忙的,繁忙的人们最可敬。
也曾问过忙忙碌碌的友人何须事必躬亲,不是有抛秧机吗?一个人把秧盘摆好,一台抛秧机一天至少可以插秧大几十亩,成行有序,还便于田间管理。而无人驾驶抛秧机更是省时省力,手机上设置好出发点、转弯点,路线、避障、调头、转弯就自动规划好了,智能方便。友人说,他包地那里机械化程度高,抛秧很少,所以体验不到田间劳作的苦并快乐着,更感受不到春种一粒粟的诗和远方。我感觉那里可能没建成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像衡山之南有个县,50万亩左右的早稻面积,县里给机插早稻40元/亩的奖补,于是有了70%以上的机插机抛,农机理所当然成为早稻插秧的主力军。跟朋友聊天时,不要提这种事,不顾及别人诗与远方的直白会把天聊死的。
看到这样的视频,满嘴闽南话的地方,插秧机在忙碌着,头戴斗笠的农民朋友们挽着袖子裤脚,俯身弯腰栽下一棵棵秧苗,每个队伍3个人,有的起苗,有的运苗,有的栽秧,原来这里在进行插秧比赛。主办方认为比赛既调动了农户耕作积极性,又让大家闻到泥土的芬芳,还体会了农耕的艰辛,零距离地接触农事,接地气。
曾记得那年很年幼,我们家乡也是种植早稻的,后来说是人太忙、产量低、口感差就改成一季稻了。我国早稻生产有13个省,2021年播种面积7100多万亩,稳中略降,其中两广、湖南、江西等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75%以上,总产量560亿斤,单产恢复性增长。田园四月格方洲,满目青禾碧油油,不禁背诵起“早稻如倒戈,十穗八九折”,在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中期盼风调雨顺,稻花香里说丰年,丰收歌里聊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