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获得很多知识来自于商家的科普宣传,商业科普一定有科学,但是商业科普也可能存在偏激。当所有科普为了商品销售服务时,科普的内容会更大程度接近产品,而不是接近科学。
笔者和某位大学同学沟通过程中,他说植物营养研究这么多年了,种地肯定是科学的。笔者只能说现在种地科学不科学,不在乎研究多么透彻,而是提供给种地的产品是不是科学。研究成果真的都能变成产品吗?企业有多少产品是真的参照了科研成果,而又有多少是拍着“科学脑门”生产的呢!
另外,农业投入品能不能被农户使用,根本不在乎它是否科学,而在于生产、销售的相关者是否挣到更多的钱。几毛钱一支的藿香正气水为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的高大上包装藿香正气合剂,销售价格要比普通藿香正气水高得多。在农资行业里,碳酸氢铵就真的不好吗?利用率不见得比其他氮肥低吧!但是经销商卖它就挣几块钱,没人销售,最后也生产得少了。还有钙镁磷肥,多种营养元素并存,热法活化,可以作为有机农产品种植用肥的好东西,生产者越来越少。虽然很多农业专家呼吁,多次证明该肥料非常好,可是市场却把它淘汰了。
再看看市场上那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真的是科学的结果吗?还有那么多被誉为“农资圈爱迪生”的人,又转化了哪些科研成果呢?又到一年3·15,今年没有曝光农资圈黑幕,但是不代表没有。也是因为疫情,走访市场的机会少了。
农资打假,大家痛恨假冒伪劣,相比较本人更痛恨那些炒作概念的人。其实农资生产发展到现在,基本趋于成熟,深入转化科研成果,应该让更多的技术通过产品让农业收益,而不是通过炒作概念,让农户受蒙蔽。
还有一些从业者,打着为土壤好的幌子,到底给耕地施加了什么东西?马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始了,听说想为之作贡献的化验室挤破了头,这不仅仅是挣钱的机会,更是全面了解耕地质量的时机。希望被选中的企业认真测试每一个土壤样品,让大家明白,农业快速发展的40年,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哪些改变,到底需要施用什么物质,或者是否可以采用休耕来解决。
希望农资行业离科学越来越近,通过商业科普获得知识也不是坏事,最起码商业科普弥补了科普体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