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坐在一起盘收成、鼓心劲、谋耕种、领任务、抓落实。今年全国两会确定5.5%的增长目标值得大家庭每个成员高度重视、自我加压、全力以赴达成目标。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有较大挑战和压力的目标。过去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是5.2%,今年的5.5%当然具有挑战;而且两个大局交织,俄乌冲突、欧美制裁,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大。为什么我们这个大家庭要更“拼”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说道,“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经济领域有个著名的比喻:自行车蹬起来才不会倒。经济必须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稳。今年全国两会前,《人民日报》2月12日一版发表文章《稳字当头看“三农”》,分析了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如何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四个领域的作为,突出表达了农业在稳大盘、稳全局,实现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具体到农资行业,又该如何去推动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要求?如何立足主责、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为“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做好服务作出贡献呢?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从七方面发展为行业明确了目标任务,其中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任务中,维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别值得农资行业倾心着力、持续加油。因为不论是放在今年实现粮食安全目标,还是放眼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维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都是需要农资行业持续耕耘、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农”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粮食是民生福祉、人心安定的定心丸。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个成就值得骄傲。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瓶颈”的考验,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我们精心维护、全力支持,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可提升。我们都知道,农民作为农业、粮食生产的重要要素、支撑环节、能动力量,其“积极性”甚至决定着粮食生产的走向。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就是40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的面貌,开启了改革开发的壮阔大潮。但如今,这个让粮食生产改天换地的“可变量”遭遇到不小的困扰。我们正处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向工业、商业、服务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种植业的副业化让“谁来种田”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相关的产业振兴、产业补贴、农业全价值链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都将不断提高农业就业者的积极性、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除此之外,作为与农民贴得最近、与粮食生产最密切的行业,农资行业要意识到9亿亩高标准农田、超60%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0%的农业机械化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更要认识到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农业产业的根基、粮食安全的原动力,要用高的政治站位提升行业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自觉性、主动性;要用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精神培养引导农资行业的员工和生产技术服务人员,与农民甘苦与共、休戚与共、同频共振,成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维护力量、参与力量、有机组成。只有这样,农民种粮积极性才会在社会合力的推动下保持高位,为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奠定人心基础。
如果说这是筑牢农民种粮积极性“心”的桩柱,那么另一根“物”的桩柱也离不开农资人的辛勤付出。农民种粮积极性说到底是要建立在农业效益、粮食比较效益之上的劳动创造、投入意愿,如何让农民种粮降成本、减劳作、提效益,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农资行业是最佳技物服务的不二之选。通过减肥增效实现绿色发展、通过服务农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综合社会化服务助农增收,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农资行业可以大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娇贵的,也是坚韧的,让我们以拳拳之心护农业发展之源,以全心付出结粮食安全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