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写秋粮丰收的文章,第一篇发出后都会收到批评,为什么不能写写他们那儿的“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果不其然,《牵着丰收人不累》刊出后,批评在重演,抗议在延续,不满在发酵,那今儿就继续“谈笑丰收事,恭迎得意君”吧!
今年的秋粮丰收,东北地区的增产功不可没。如北国春城,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已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这些年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了240亿斤,今年更是突破250亿斤,多种粮、种好粮、夺丰收成为当地粮食生产的主旋律。又如有“水稻王国”之称的县级市,今年种植近250万亩水稻,水稻成熟度比往年好,单产900斤,农民增收。再如曾经的大荒原,经过70多年的开拓,通过几代人的接力,已经成为丰产垦区,有些地方水稻亩产超1500斤,甚至有杂交组合亩产超1600斤,垦区粮食总产达460亿斤,增产30亿斤,取得播种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大突破。他们以全国2.4%的耕地面积,生产出1.6亿人的口粮,称其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排头兵,无异议,当之无愧。
“一蒿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熶玉粒香”,这里的100万亩水稻扬花时出现低温,灌浆时连续有雨,现在全部抢收完毕,虽然遭遇大雪,但倒伏很少。抗灾夺丰收,总产量60万吨,比去年增加10万吨,颗粒归仓,喜气洋洋。
“你说不说?”“你说不说?”“你倒是问啊!”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的朋友老是让我多写写该市,“你倒是说啊”,终于说了,今年粮食产量125亿斤以上,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超过了120亿斤,共说此年丰。
天目湖的鱼头值得品尝,这里的友人也来了电话,说他们的水稻11月中旬才全部收割完,平均亩产1250斤,比去年增加15斤的样子,满满的喜悦感跃然嘴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人问过我,江苏人均耕地不足1亩,却连续多年粮食总产超700亿斤,有什么窍门吗?风调雨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方不屑一顾,说很空洞。于是现场视频一位业内人士,这位业内人士认为还是全国都有的高标准农田功莫大焉。江苏的高标准农田从灌溉设施、耕地质量、田间道路、农田生态、生产方式等几方面着手,旱能灌,涝能排,土肥沃,沟渠连,路路通,机械化。当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也没有落下,该省从明年开始,将投资标准从亩均1750元提高到3000元。
写到这里,想起上次去家乡了解暴雨导致水稻倒伏情况时,听说的家乡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些情况。今年这里立项高标准农田2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6万亩,财政总投资3.79亿元,当时还以为这30个项目投入标准不低啊,看来我想多了。其实苏南在这一块倒真是舍得投,去年国庆假期曾笑问“万花丛中谁拈花一笑,翻手是多情覆手是妖娆”,文章刊出后点赞如潮。在这个景区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200多亩的规模,530多万元的投资,说是要打造出生态农田样板。友人傲骄地说,他们会引入由拦截沟渠和尾水净化池组成的净化系统,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可以拦截和净化农业排水,尾水净化池内种点沉水植物,净化功能更好些。看着友人的笑逐颜开,恶作剧地想“打击一下”:“少嘚瑟啊!我去年就在奉化溪口参观学习过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了,人家稻田两边还栽上了花花草草,装上了生态浮床。”友人有点懵懂时我拍拍他的肩,艳阳照江南春来早,梦里与你还今朝,你们的拈花湾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诱人了,人在丛中笑。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今年的粮食产量又在1.3万亿斤以上,“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