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以及未来“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是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对于农资行业来说,是深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书和战斗令。
从三个文件中可以发现,围绕涉农发展的绿色低碳目标非常明确具体。比如,到2025年,污染防治方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节水方面,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亿亩,创建200个节水型灌区,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75亿亩。清洁生产方面,提出了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10%以上,全国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等具体指标。
明确清晰的目标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实现。如何行动?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场“战斗”的内涵所在,要打赢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战斗”中我们还要把握好几个关键原则。
这场“战斗”至少体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里值得鉴戒吸取教训的是,治国理政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万疆繁荣为己任。因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球生态良好的重要部分。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提醒我们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所以,良好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发展要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均衡发展。
这场“战斗”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要立足发展全局,打赢这场“战斗”,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中国绿色低碳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方向指引、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的本质,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在浴火年代,我们用流血、牺牲和英勇顽强的奋斗创造了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人间奇迹。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行业中的有识之企已经开始行动,下一步还要立足从结构入手,从根儿上解决,把握好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问题导向、环保为民、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系统观念、协同增效、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关键原则,正如《中庸》中所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让我们高擎蘸满信念与激情的笔墨,以“战斗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描绘新的诗酒田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顶天立地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