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农资的“四月天”?-世界杯365买球

世界杯买球首页  ››  业界时评  ›› 

如何做农资的“四月天”?

2021-09-10 09:00:0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每个月报社都有一个新闻业务评比会,把那些好的新闻、策划、版面等推选出来,奖励创新,引导方向。这几个月来,农资报送的候评文章标题读来颇有一种“历史感”。几个月前尿素等价格猛涨时,记得有个标题说,为确保农资保供稳价,国家有关部门约谈大型企业。那意思就是要做好供应,别一味赚钱。这才几个月,8月份的候评标题中又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尿素价格持续下跌,“买涨不买跌”心态偏重。这种“历史感”中又透露着难以言表的感受,借用一句歌词叫“爱一个人好难”。明代有个通俗文学大家叫冯梦龙,他在其《喻世明言》中收录了一首江南民谣叫《做天莫做四月天》:“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在众多不同的要求面前,老天爷都难做,何况是农资企业!但农资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龙头农资企业,姓农,务农,为农是自己的天职,天生的企业责任注定了要在这左右为难中承担责任,既要做好供应、服务好市场,还要发展好自己。客观讲,哪个行业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的发展、我们的事业不可能在敲锣打鼓中实现。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农资行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各个环节和阶层的关联度更加敏感,所以,当前的农资行业特别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精神——农资行业的企业家精神;一样是方向——化肥产业创新发展的自信与目标。

前面说的“历史感”仅仅是行业媒体报道标题中的管中窥豹,具体到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现实,一定是更加艰巨、更有挑战。在现实困难和挑战面前,有勇气敢作为的企业家会说:没有困难要我们做什么!具体到农资领域,农资企业面临的难题的确错综复杂。一方面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面临着农业持续转型、农民需求变化的考验。而且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既没有前辈留下路标,也没有国外经验可以照搬。另一方面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还是另一种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因为中国政府关注的是农民的利益、看重的是农业的发展与安全,代表的是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健。所以农资企业特别呼唤企业家的使命感、责任感。这种精神内核,会使企业始终与时代同步,始终与农业同行,既服务于时代、服务于农业,又从时代的天地中、农业的舞台上获得机遇与发展。这样的企业一定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走得稳。

农资企业家要落实这种精神、实现这个目标、体现这个价值,最根本的是做好企业自身,做强中国化肥产业。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能生产8万多种化学品,化肥、农药等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维持农业发展、生命延续底线的化学品。复杂的国际局势警示我们,粮食关乎国运民生,化肥产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100多年来,中国化肥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受尽欺凌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站在第二个百年的门槛,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化肥产业要继续做强,为中国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相关专家表示,面向未来,“绿色”“健康”将成为肥料产业发展重要的价值导向,未来肥料产品势必会朝着减肥、增产、绿色、提质、省工、省力、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其中,肥料产品质量中隐含的功能性物质将是化肥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

从中国化肥产业百年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自信与力量,也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中国化肥产业与中国农业这艘航母组成的舰队,都会勇往直前。相信在我们实现了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后,回首这些难为的四月天,一定会觉得那不过是细风微澜,说不定还想和千年前的苏东坡击掌共勉——回首来时路,“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