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布《关于全力增加国内化肥市场生产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的联合倡议》,要求各会员单位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积极响应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号召的重要性,努力确保国内化肥供应数量充足、价格稳定、服务到位。行业内五大机构联合倡议企业保供稳价的情况并不多见,也从侧面反映出年初以来国内化肥价格上涨和供应持续偏紧的形势有多么严峻。
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保供稳价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暴露出不少新问题。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直接拉动了粮价和化肥价格的轮番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疫情防控不力,许多国际化肥生产企业产能大幅下滑或被迫停产,加剧了供需关系的失衡,进一步“引爆”化肥出口行情。
原料市场的“高烧”不退,再加上化肥出口量价齐增、国内社会库存历史低位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国内各主要肥种的价格不断被推高。截至8月初,国内化肥指数价格较去年11月初已上涨了56%,其中钾肥价格更是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点。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的供应及价格稳定事关粮食安全与国计民生,容不得半点闪失。随着国内秋季农业生产的日益临近,化肥保供稳价的问题再次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约谈重点化肥企业,要求提高站位,充分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或捏造、散布涨价信息。8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线索,对涉嫌哄抬钾肥等化肥品种价格的生产和经销企业立案调查,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及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8月6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维护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秩序,毫不放松抓好秋粮生产。从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密集出台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国家相关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国内的化肥企业便已对持续上涨的化肥价格感到忐忑不安。在相关政策信号明确后,各重点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纷纷在第一时间表示,将积极组织好生产经营,暂不安排化肥出口,全力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对此,行业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除钾肥外,我国目前的化肥产能足以在保障国内供应之余支持适度规模的出口。在笔者看来,如果是在寻常年景,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在今年这种“百年未有”的特殊情况下,农资保供稳价一定要突出“稳”字,哪怕暂时损失一些短期利益,也要全力保证国内供应。
手中有肥,心中不慌。笔者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一度紧缺的情景记忆犹新,所幸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动员能力强大,在短时间内便实现了防疫物资的充足供给。假设我们没有这么强大的工业体系,后果不堪设想!对于农资行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说保供稳价是我们的底线,那么强大的化肥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产能就是我们的底牌。在此次疫情中,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化肥工业体系薄弱、严重依赖进口的短板充分暴露,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化肥工业体系、保持一定规模产能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的产能充足,关键时刻才能进退自如,不受制于人。
国内秋季备肥已经开启,保障秋粮生产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化肥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而只有守好保供的底线,稳价才会有底气。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为国内大批识大局、有担当的农资企业点赞。关键时刻,是他们又一次挺身而出,不计一人一企的小我和短期利益得失,厂商携手共担风险,积极组织生产调运化肥,优先满足国内供应,自觉承担稳价责任,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有化肥工业与流通体系的来之不易,在特殊时期也应当给予农资行业配套的优惠政策,帮助相关企业减少损失、渡过难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