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引领”的现代农业服务-世界杯365买球

世界杯买球首页  ››  业界时评  ›› 

“需求引领”的现代农业服务

2020-12-11 09:54:5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本期的封面报道《蓄力引流拓路供销“服务圈”》,重点选取近些年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不断升级服务方式的实践经验,展示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以来,我国农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担当的角色、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农化服务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

不论是总结过去还是预判未来,我们都需要对农化服务的对象“三农”作出准确的研判,这是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农资传媒一直倡导“跳出农资看农资,才能看的更远”,其中就蕴含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研究在里面;当然对于广大农化服务队伍的从业人员,还少不了对“三农”的热爱,这也是我们过去组织发起寻找“懂农业、爱农民”的服务典范的原因。

供给侧改革推行实践好些年了,聚焦供给侧的创新引领作用,“三农”领域也做出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我们提出要拉动经济内循环,内外需求双轮驱动。在农资领域,供给侧和需求侧都需要重视,尤其首先需要重视对需求侧的研究和准确把握,这是供给侧提供产品服务有的放矢、创新升级的基准;否则会严重影响对农业服务、农化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评判。

去年两会,从政府层面到业界,对中国农业的现实状况和现代化水平做了一次实事求是的描述,也把农化服务的出发点统一到当今农情上来。大家一致认识到:中国农业占三分之二大头的还是小户经营主体,小农运营模式还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农情,也是重要国情。由此出发,我们才能辩证地处理好“需求引领”和“供给创造”的关系。

我们需要重视两点:一是“供给创造”是基于“需求引领”而存在的。过去一段时间,在强调供给侧改革、供给创新创造新需求的时候,人们容易忽视“需求引领”的作用,忽视对市场对需求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具体到农业领域,比如曾出现过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很多农田流转“虚高”规模“虚胖”。实践证明,中国农业的多样性决定着我们不可能靠学习美国的大农场模式来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相反,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模式会是长期的稳定的形态。由此,我们的农业服务、农化服务要定位在这个农情和业态,否则容易一味追求“高、大、全”。不要“大炮打蚊子”应该成为农业服务的箴言、戒条。

二是“供给创造”必须与“需求引领”密切衔接。一方面,不能超越现阶段的“需求水平”。人们都见过很多农业科研服务领域非常前沿的成果,比如在国际顶级温室大棚产生农作物等。其价值在于科研储备和技术保持领先,但落实到产业化——大面积种植、众农民受益,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服务,核心任务是要解决最大多数农民粮食和重要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脱离了这个最大的需求,引领的方向就可能失误;另一方面,农业服务的供给又必须有真材实料,能挣抓实干解决农业需求问题。比如5年前,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在推广规模化种植配套的“侧深施肥”技术时,需求是明确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供给侧是不给力的。通过插秧机输肥管侧深施肥时,由于肥料和设备精细化都不够,常常堵塞管道,结果导致原本省时省力省肥的侧深施肥,变成了费时费力还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与“大炮打蚊子”的虚高浪费形成对比,变成“苍蝇拍打飞机——无济于事”。所以,要实现“供给创造”必须与“需求引领”密切衔接,过犹不及和能力不逮,都是要克服、避免的。

总之,农业服务要服务好三农,实现自身价值,必须从现阶段的农情出发;一方面,要认清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比如大田作物从种到收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迈入现代化,但还有很多领域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因此农业服务要有针对性强化补短板,把短板的问题和需求研究透,才能确保供给侧的高效、有力。另一方面,农业服务又要保持前瞻性,循序渐进服务、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在三农发展与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科研开发与现实需求的协调发展中,谱写“十四五”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