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到陕西采访,在秦岭东端商洛市商南县的大山深处,“发现”了一位“农业奇人”张淑珍。她的故事感人至深。
1937年,张淑珍出生于河南太康。经历过日寇侵略、一岁丧父、举家讨饭的张淑珍,对新中国充满热爱的深情、建设的激情。1961年,从西北农业学院林学系毕业于的张淑珍被分配到陕西。她拒绝到省城,要求到艰苦的商南县林业站,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商南,她开始了“南茶北引”的艰难攻关。1967年,在经历千辛万苦的刻苦攻关后,张淑珍终于在商南获得“南茶北引”成功,将茶叶产地从公认的北纬33度上限又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1970年,商南县茶园从零发展到2.7万亩。如今商南县已经形成25万亩茶园,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总产值达10亿元,带动8900户贫困户24000人稳定增收。一个从无到有的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保障。
张淑珍对商南县农业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但作为记者,我却直到不久前才“发现”她。为什么?一方面是我的孤陋寡闻,另一方面也与商南县对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记者从此想:全中国有2000多个县,有很多县的名字作为农业媒体记者也是第一次听到,但各地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和报道的人物却并不被人们知晓。这对农业媒体来说,是一种损失;对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为这些农业战线的先进人物和传奇故事,都是今天“三农”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锻造文化自信的珍贵原矿。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未来,将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全会《建议》还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媒体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责任,我们要自觉、主动、有效地为中国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中国农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将它的研究、梳理、建设、传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方面要研究、总结和宣传好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轮作套种、用养结合、农林牧结合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从农业文化中厚植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水土资源相对都严重匮乏,自然灾害也多发,但中国文化延续五千年未断绝,与中国农业在自然资源禀赋很差的条件下几千年保持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这是我们的生存之根,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源。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总结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尤其是像张淑珍这样立足科学、艰苦奋斗的农业典范,涉农媒体应该多多发掘、好好宣传。在张淑珍身上,记者发现了三个文化闪光点。首先是科学素养。她是新中国早期的大学生,她的艰苦奋斗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比如她“南茶北引”的成功就是从“移栽育种”到“直播种茶”科学探索的结果。其次是爱国情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投入,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致富奔小康时代也需要。这是爱国主义文化与农业结合的永恒需要。最后是时代精神。张淑珍是作为农业科技人员起步的,后来为解决茶叶销路问题,她又转而组织开展“公司 农户”的营销生产,还根据市场需要不断研发新品种、新产品,体现了科研工作者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不断提升的可贵品质。她真正做到了既摆正人与自然、与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关系,又极大发挥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能动性、创造性。
中国文化要强,中国农业文化也要强!我们农业媒体责无旁贷!